創意的情緒
說創意可以教,是因為的確有一套方法可以培養創意的情緒。聽清楚,是培養創意的情緒,而非教你創造力。
先培養出創意的情緒,才會有創造的意圖。我們來看看如何培養創意情緒。
1。材料
把創意拆開來看,往往是「舊元素,新組合」的結構。大腦裡要堆積許多不同的材料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無所不通,無所不精。
就像炒一碟菜,若有很多不同材料,就可以炒出許多風味各異的菜色。若是只有青菜與蒜頭,炒來炒去也變不了花樣,就只是蒜頭青菜而已。
所以,吸收更多知識與資訉,為創意之過程打好基礎。
2。技巧/方法
不要把技巧當成創意。技巧只是表現創意的其中一些工具。你可以有很多技巧,但是沒有好創意,也于事無補。
技巧可以模仿,創意卻不行。你一旦模仿創意,就成了抄襲了!
有好的創意,沒有好的技巧,也同樣可以扼殺創意的成果。要創意與技巧並施,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說白一點,創意即是構思,技巧則是執行。有了構思,也要懂得執行,才會有驚人之效果。
3。活學活用
假如我教你用蒜頭,胡蘿蔔,蝦仁,茄子炒一道菜,你學上手後,幾乎每天遵循這個方式炒菜,不曉得變通,把蝦仁換成江魚仔,或胡蘿蔔換成蕃茄,或加入一些新素材,你就落入我所謂的「死記,死背」的僵硬模式裡,而不懂得「活學,活用」。
方法或技巧「照用不誤」久了,就成為原地踏步,閉門造車,那已經沒有創意可言了。要能舉一反三,聲東擊西,才會青出于藍。
說創意教不得也,是因為創意是有機的結合,它包含個人性格,習慣,知識,信仰,語言,文化與喜好。
創意只是一個標籤,背後其實是更複雜更有層次的結構。我們不要只看到標籤,而忽略了背後的實相。
金剛經有曰: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又曰:「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」
金剛經最妙用之處乃破我執法執,這對創意來說,是很至關重要的。創意只是一個名詞,它其實是集眾多元素于一身,不能只用文字來代表。
印象主義大師畢卡索(Picasso)認為,創意的第一歩是先行破壞。只有破壞舊有觀念,才能催生新念頭。這破壞的行為,和金剛經的破我執與法執同出一辙。
除非你能空掉自己的所知與所見,要不然,很難達到創意的境界。
再來,沒有人能臆測創意何時會來,就像電光一閃,就出現了。所以,靈感也是創意的代名詞。
靈感就是「諦見」到那一剎那間的可能性,再將這些可能性組合成創意作品。美國作曲家科普蘭(Aaron
Copland)說過:靈感可能是一種超意識,也可能是潛意識。
所以,靈感和我們的心識息息相關。通過靜坐與冥思,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心性。只有當心沉澱下來,我們才會看清楚周遭的實相。
心靜下來,猶如一面湖水,可以反射周邊的環境。學習把心靜下來,就是在學習細膩,如此才能諦見靈感!
改變自心是個人的事,要自己下翻功夫,所以教不得也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